林幸捷老师的讲座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繁忙的高中校园里,有一位同样忙碌的心理老师,她能够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还能扮演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翻译员”,是这群青少年心灵田野的守望者……她就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福州市心理健康学科骨干教师、闽侯县心理健康学科工作室负责人——林幸捷。
当“翻译员”
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
自2005年来到闽侯二中,林幸捷从事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已有19年。她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植于家庭关系。好的家庭关系是学生探索世界的最坚强后盾,但有时,家庭关系也会变成坏情绪的“助燃剂”。
2020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林幸捷入户家访一位被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小阳(化名)。那段时间,小阳的成绩被情绪影响严重下滑,身在单亲家庭的他,与母亲的关系也紧张到了极点。“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都很大,他们也希望能考取好成绩,让家长骄傲,但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这并不容易。”家访过程中,林幸捷耐心倾听,并将孩子歇斯底里的语言“翻译”为母亲能理解的情感表达。慢慢地,家长开始意识到错误,母子逐渐互相理解,敞开心扉。
在日常工作中,林幸捷发现许多家长都存在“教育误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陈腐的教育理念依旧盛行,已无法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为此,她每周都会举办一场读书会,邀请家长参加,一起阅读家庭教育相关书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并一一给予耐心的解答和专业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生命教育
让孩子感受生命内涵
“我能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对于生命的体验有一种强烈的匮乏感。从他们身上,我时常感受不到活力。”看着教室里埋头苦学的学生,林幸捷感慨道。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命体验,学校将清明节前后两周的时间命名为“生命教育周”。“我们利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让学生们通过追思先人、踏青等清明传统习俗,在家族历史中找到自己生命的起始,感受生命的赓续,进而更加热爱生命。”林幸捷说。
同时,林幸捷还巧妙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本土文化,将校内两座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古代书院及科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她开展生命教育的生动课堂。“书院是怎么建起来的?”“书院里曾经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知道‘永幹堂’是怎么来的吗?”……她希望通过这些历史、人文故事,让同学们感受生命的内涵。
心灵导师
用爱织起保护网
“老师,我最近觉得压力特别大。学习任务堆积如山,和朋友间的误会让我睡不好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开学不久,学生小蓝(化名)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打开了话匣子。
像小蓝一样前来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学生最普遍的心理问题首先来自学业,其次是人际关系。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身心其实都很紧绷。”林幸捷介绍,为了缓解学生们焦虑情绪,她在校内外开展多场主题心理讲座、心理团体辅导等,帮助学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2019年来,她接待青少年及家长心理咨询案例800多例。
不仅如此,以林幸捷为领衔名师的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和闽侯县心理健康学科工作室,还为闽侯县委宣传部主办的闽侯家庭教育指导栏目录制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短视频,助力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家校联合,用爱织起“心”的保护网。
“学生的心理问题反应的不仅是家长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我希望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关注和重视,在校园建立起更多元的价值评判体系,还给孩子们一个更为宽容的成长环境。”林幸捷说。